发布日期:2025-05-25 19:09 点击次数:94
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用权威知识打破育儿焦虑,守护孩子呼吸健康!
咳嗽是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在国内,每三个来看呼吸专科的咳嗽患者中,就有一个可能是慢性咳嗽。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且涉及面广,难以明确诊断,很多患者反复经历了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后,仍收效甚微,甚至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反应,不仅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,也带来了严重的卫生经济负担。为此,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发起“畅享呼吸”科普项目,面向医生征集优质科普视频,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普及呼吸健康知识,打破认知壁垒,助力“早诊早治”。
其中,来自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郭兴青教授的《儿童咳嗽治疗误区》脱颖而出,以其专业深度与通俗表达,成为揭秘“儿童咳嗽治疗误区”的典范,引发广泛关注与好评,助力家长科学育儿。
儿童咳嗽的四大误区,
你中招了吗?
咳嗽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,据估计,我国儿童慢性咳嗽患病率高于成人,约为7.67%[1]。剧烈或长期咳嗽不仅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,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相当的负担[1]。郭兴青教授指出,许多家长在面对儿童咳嗽时容易陷入以下四大误区:
误区一:认知误区
咳嗽的本质是呼吸道对各种刺激的保护性反射[1],但是当患儿咳嗽严重时,很多家长往往产生焦虑的情绪,这种焦虑的情绪还会传染给患儿,可能导致患儿的咳嗽更加严重,烦躁、睡眠不好,形成恶性循环。
图1 家长焦虑情绪对患儿的影响
误区二:盲目使用止咳药物
很多止咳药物只能缓解症状,有些家长一看到患儿咳嗽就心疼,使用强效止咳药物干预。然而,盲目使用强效的镇咳药,例如中枢镇咳药,虽能快速抑制延髓咳嗽中枢,但会同步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和纤毛运动[2,3],从而导致一系列危害。
图2 盲目使用强效镇咳药的危害
误区三:滥用抗生素
儿童流感、新冠病毒感染后,通常会出现急性咳嗽,一般具有自限性[1],部分可能表现为长时间剧烈咳嗽。此时,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是无效的,反而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。因此,儿童在病毒感染后,不建议常规应用抗生素。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也是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,这类咳嗽病程常迁延至4周以上,抗生素治疗无效[4]。
图3 抗生素相关副作用
如果患儿属于过敏体质,之前患过哮喘,由于气道上皮受损严重,可能会出现长时间咳嗽,反复咳嗽,甚至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哮喘急性发作。此时,抗生素治疗也无用,家长需要给患儿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(ICS)。
图4 ICS治疗咳嗽的优势[5-7]
此外,由于咳嗽是机体的防御性神经反射[2] ,呼吸道痰液堆积也可能会刺激咳嗽反射,如患儿反复咳嗽且痰液粘稠、不易咳出,可以使用机械排痰或叩击排痰的方式帮助痰液排出,从而缓解咳嗽症状。
误区四:盲目听信偏方
信息时代,网络上有很多止咳的偏方,但是这些偏方往往没有科学依据,难以达到临床治疗效果。以蜂蜜水为例,1岁以下患儿不应食用蜂蜜,以避免发生肉毒杆菌中毒[1]。
儿童咳嗽该如何处理呢?
郭兴青教授建议,家长应做好以下几点:
第一点:观察病情
观察患儿是否有发烧,是白天咳嗽还是夜间咳嗽,咳嗽有没有进行性加重,以及是否存在咳痰、声音嘶哑、气喘胸闷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如有咳痰,还需关注痰的颜色。
第二点:录制发病视频
拍摄患儿咳嗽时的视频提供给医生,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找到咳嗽的病因。
第三点:规范用药
规范应用药物可以使患儿快速疗愈,并且实现儿童用药安全。因此,家长应在医生指导下,给患儿科学使用抗生素、止咳药物、祛痰药物、雾化药物。
第四点:科学护理
首先,家长应多让患儿喝温水,以湿润呼吸道,缓解咳嗽症状。
其次,推荐家长在家遵医嘱给患儿进行雾化治疗。因为,家庭雾化治疗方式突破了传统模式,可以让患儿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治疗,从而避免频繁往返医院,节省家长时间与交通成本,且操作简单,在提高治疗及时性和依从性的同时还能避免医院交叉感染、弥补医院资源不足[7,8]。
此外,家长还应注意定期进行开窗通风,以保持空气流通,且在患儿咳嗽时给予正确的背部叩击,遵循从下往上、从外往内的顺序,有助于患儿气道通畅。
最后,家长也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,帮助孩子改善咳嗽。
图5 儿童咳嗽生活方式调养措施
畅享呼吸:
致力传播优质科普知识
郭兴青教授的视频内容专业且表达生动,结合了丰富的临床经验,语言通俗易懂,非常适合大众理解。这种专业与亲民的结合,使她的讲解易于被观众接受和记住。与此同时,在“畅享呼吸”项目中,还有众多呼吸科、儿科等领域专家带来的精彩科普视频。只需扫描下方二维码,就能进入项目专区,轻松观看这些系列科普视频。目前,“畅享呼吸”项目正在持续征集优质科普视频。3分钟投稿,即可通过医学界等平台触达更多受众。
专家寄语
“许多家长因缺乏专业知识,在儿童咳嗽治疗中走了弯路。通过科普视频,我们能够直接触达家庭,传递科学理念,减少因认知不足导致的健康风险。医学不仅是医院里的技术,更是融入生活的智慧。我们每位医生都应成为健康知识的传播者,用专业守护每个家庭的幸福。”
参考文献:
[1]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,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,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,等. 中国儿童咳嗽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(2023基层版)[J]. 中华儿科杂志,2024,62(4):292-302.
[2]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.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(2021) [J] .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, 2022, 45(1) : 13-46.
[3]国家基本药物用药指导(三十一)镇咳药[J].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,2009,16(7):38-38.
[4]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童健康协同创新平台,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呼吸学组,《中国实用儿科杂志》编辑委员会,等. 儿童呼吸道感染后咳嗽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(2024年版)[J].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,2024,39(9):652-658.
[5]刘瀚旻,符州,张晓波,等.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雾化治疗合理应用专家共识[J]. 中华儿科杂志,2022,60(4):283-290.
[6]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《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》制定专家组.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[J]. 中华医学杂志,2016,96(34):2696-2708.
[7]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,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,临床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.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(2024版)[J].医药导报, 2024, 43(9):1355-1368.
[8]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,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. 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家庭雾化吸入治疗临床实践指南(2025)[J]. 中华儿科杂志,2025,63(1):15-26.
更多儿科精彩内容
快来“医生站网页版”瞧一瞧
精彩资讯等你来
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,不代表平台立场。